他们是守护生命的“隐形战士”

2024-08-19 17:21  来源: 中国网

在医院,一群人身影低调而坚定。他们不常站在聚光灯下,却用专业与奉献为患者筑起一道坚实的健康防线。他们是病理科、实验医学科、放射科的医师和技师,是医院运转中不可或缺的“幕后英雄”,也是守护人民健康的“前沿哨兵”。8月19日中国医师节即将到来,我们走进简阳市人民医院,认识这群默默无闻的守护者,感受他们的不凡与辛劳。

他是疾病的最终“判官” 在微米间“明察秋毫”

他们的日常工作要从“微米级”厚度的切片中观察细胞的异常状态,从微观世界做出疾病的明确诊断,为临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,结果是炎症还是肿瘤,是“良性”还是“恶性”?切片上,报告里,窥见一个个患者的命运。

做上述工作的,正是病理科医护人员。简阳市人民医院病理科主任、副主任医师吴涛说,肿瘤最终的确诊只能通过病理组织的检查,正因为这份工作的重要性,吴涛养成了小心谨慎的习惯——“报告里但凡涉及‘癌、瘤、病’三个字,我们总是极度谨慎、反复核实。”

“做快速冰冻切片时,需在30分钟内诊断,如果确定是恶性肿瘤,就要扩大手术范围。晚上回去,我会反复想报告结果,会等到常规切片结果出来,再进行比照,看到结果一致才放心。”

吴涛成为一名病理科医生,始于家中学医的传承,也因为喜欢安静专注的环境。成为病理科医生不容易,不仅要本专业的知识丰富,还要掌握临床、影像学、分子病理学等知识,成长期近10年。

刚进入医院,病理科只有3名医务人员,如今这支团队包含诊断组、技术组、辅助人员共14人,一年至少完成5万份报告。碰到疑难案例,团队会集思广益,或找更多证据协助诊断,或请知名专家教授会诊。

在吴涛看来,病理科医生既能做好幕后守护,也是“前沿哨兵”。“我们也得去一线和肿瘤患者沟通,给患者查体,询问患者的手术史和治疗史等。一般一个月内,我会接触20多个患者。”

为满足更多患者的需求,2023年简阳市人民医院购置快速石蜡切片机,便于患者当天拿报告,还实行病理报告电子签名。吴涛和同事们也在协助部分基层医疗机构建设病理科,梳理流程、更新设备、完善制度和开展技术项目,未来还将采用AI技术辅助宫颈癌筛查,最大限度减少漏诊。

从业27年,吴涛也曾有过职业倦怠,让吴涛坚持下来的,是逐渐壮大更有向心力的团队,更是患者的认可。有一年,一个20多岁的小伙子拿着报告手足无措,他的女朋友一度被怀疑患有宫颈癌,当拿到病理报告后,吴涛解读结果为良性病变后,小伙抱着吴涛喜极而泣。这一暖心瞬间,吴涛一记就是很多年。

吴涛想对进入病理科的新人说,要坐得住、心态好,关注疾病诊断、关注患者的新需求。

她是微生物诊疗的“侦察兵” 为精准诊断提供科学依据

简阳市人民医院实验医学科微生物诊疗组长、主任技师蒋小丽,专注于感染性疾病病原学诊断及细菌耐药性监测研究。她说,微生物诊疗工作人员是“侦察兵”,任务是找到引发疾病的“罪魁祸首”。“我们每天面对体液标本,从中找出病原菌,为临床提供准确的诊疗依据。”

一次,皮肤科收治的一位病人,从耳朵到脖子长满红色疙瘩,辗转多家医院未治愈。“我怀疑他可能是真菌感染,与皮肤科合作进行真菌培养,但是用了各种方法都失败了。”蒋小丽带领团队反复研究寻找原因,经过多次尝试,她找到病原体——指(趾)间毛癣菌。通过精准诊断,患者得到有效医治,病情迅速好转。

蒋小丽深知,规范的标本采集是确保检验结果准确的关键,也是微生物诊疗组得到各科室信任的关键。“我们必须走到临床去,积极与临床医生沟通,确保每个标本在最佳状态下送检,耐心细致地完成每一次实验。”

这些年,蒋小丽每季度组织全院微生物标本规范采集培训12次,针对重点科室进行强化培训10次,提高临床科室的送检率和标本的合格率。微生物诊疗组出具的报告单数量较去年同期增长25.1%,部分科室的病原体检出率提高40%,提高诊断的准确性,为患者及时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。

微生物诊疗组不仅在实验室内工作,每周也参与联合查房,与临床医生共同研讨,判断细菌感染并提供进一步诊疗建议。为提升检验质量,蒋小丽多次调整微生物检验报告单。比如,在药敏报告中增加抗菌药物个数、折点及建议,针对单用无效的药物进行联合药敏试验,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,指导临床科学、合理用药。团队在四川省细菌耐药监测中,多次获评细菌耐药监测优秀单位。

蒋小丽是实验室的技术骨干,更是患者健康的守护者。曾有一个因脑膜炎住院的小男孩高烧不退,蒋小丽担心小患者被烧坏大脑导致智力受损,在过年期间紧急加班,快速出检验结果。发现细菌后,立即通知医生更换药物,快速反应和准确诊断让小男孩脱离危险。

医院的微生物诊疗组共有9名成员,每年都会派人外出学习,再将学到的知识带回团队。“劲往一处使”的团队精神,多次为临床提供精准的诊断依据,为无数患者带来康复的希望。

她是疾病诊断的“眼睛” 20年出具10多万份影像报告

利用影像设备的“武器”,在阅片室“战场”上,通过书写影像报告为临床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,帮助无数病人找到病痛的根源。这样的工作,简阳市人民医院放射科副主任医师邓娟一干就是20年。

“我们科室一部分给病人拍片,另一部分书写报告。每天每人撰写100份左右影像报告。”邓娟说,细心是做影像诊断工作需具备的基本特质,每一份影像报告都是一份责任。

放射科的工作看似枯燥单一,邓娟却乐在其中。“每份报告独一无二,需要用心阅读和发现。有时一个患者的影像达到几百幅图像,我们要一幅幅滑动浏览,从中发现蛛丝马迹。”在她看来,影像学不仅是科学,更是艺术。“虽然我们不常接触患者,常隐于幕后,每天不是在‘看’,就是在‘写’,但责任同样重大。”

一次,一位肾结石患者来做检查,但通过影像邓娟发现他胃部可能存在肿瘤,便在影像报告中提示这一点,协助医生对患者精准治疗。

20年来,医院放射科经历翻天覆地的变化——从普通x线机到高端DR、从单排螺旋CT到256排双能CT、从0.35T永磁核磁到3.0T超导核磁,一系列设备越来越先进。影像诊断技术从简单胸片发展到功能影像,通过核磁共振等设备,精确评估心肌梗死后的愈后情况,团队成员共60余人,“前线”是操作机器拍片的技术组,打“辅助”的是负责打针和打药的护理组,“后方”是书写影像报告的影像诊断组。

为更好地服务患者,邓娟在空余时间学习最新的影像技术,到多家医院学习心脏和乳腺的核磁技术。“我现在担任胸部组组长,负责心胸组影像及报告的总体质控,希望在擅长的领域精益求精,带动团队成长。”

邓娟提到放射科医生常面临的误解。“有些患者不理解为什么做CT还要做核磁,或者做了‘高端’的核磁为啥还要做‘低阶’的CT,其实每项检查各有优点,没有高低之分,希望大家更多地了解放射知识,给我们更多理解。”

说完,邓娟又回到阅片室,继续查看影像,鼠标滚轮滑过一张张图片,她写下诊断文字,一遍遍检查后发出。

编辑:王宋玲